俄罗斯,作为继承苏联军事遗产国家之一,前苏联所留下不少,划时代的武器装备,都放在毛子的仓库中吃灰,毕竟武器的使用也是要成本的。
武器装备不拿出去使用和售卖,堆积在仓库中,保养维持状态,也是笔不小的费用,好在隔壁邻居,对此有需要,故事便是如此发生的......
运输,是现代国家很看重且必须的东西,地方有灾,能否及时救援,科研紧要,能否及时送达,这些都是问题。
就像那些小国,领袖人才突发紧急状况,专业的医务人员,或者紧缺的设备,能否及时赶到,都是个难题。
就像朝鲜人,就是直升机设备一般,未能及时赶到最佳救援时间,才病逝的,当然其随身医务人员的不当处置也是原因。
但也可见运输条件的先进与否的重要性,且这还是军用运输设备条件比民用好的情况下,通常来说,军需运输都是要比民用先进许多的,这是公认的运输发展规矩。
假设战争时,我方的运输设备,运人以及物,在容量和速度,以及适应外界情况能力,都弱于对方的情况下,就已经输了一筹了。
所以介于军事运输上的严需,我国早早的就在这方面实行了发展规划,只可惜,先天不足,我们花了很多年,才越过运输的前置门槛。
好在黄天不负有心人,运20以及c919的出世,让一代又一代航天前辈的努力没有白费,中国运输也是站在了世界前沿上。
但这只是我们不难发现到的故事,对于不了解国家运输发展的人,只会觉得突然冒出来个运20和c919,它们的前因后果一概不知。
运20的总设计师单位——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一飞院),一飞院从1961年建于,南京的特种飞机研究室起步,至今已走过了57年的艰难历程。
50多年来,它坚守航空报国信念,挺着不屈的脊梁,克服种种艰难困苦,干出了一件件带有开局性的“国防伟业”,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竖起了一座座丰碑,成为中国航空工业一支战功赫赫的劲旅。
一飞院的创业者从消化、吸收前苏联飞机成果起步,开始飞机设计的实践,一切都是简陋的。
他们的主要武器只是一张张书桌,一把把计算尺,他们最大的优势是有一颗颗火热的心和一个个不知疲倦的大脑,在飞机设计领域顽强地探索着、实践着。
建所初期,他们经历了所址多变、归属多变、任务多变的动荡岁月,大本营经过南京、青岛、陕西户县、阎良、凤翔几次辗转,1975年才最终定点西安阎良。但即使在这段动荡的岁月,一飞院的前辈们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他们一边建设家园、一边坚持飞机研发,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完成了中国第一架空中预警机——空警1号、第一架支线客机——运七飞机、第一架歼击轰炸机——“中国飞豹”的研制,其中,“中国飞豹”的成功研制更是具有标志性意义。
在5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一飞院研制了多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型号,其自身的技术水平和总实力也在实战中得到了大幅提高。
他们不仅在新飞豹研制中开创了我国飞机数字化设计的先河,还在空警2000飞机研制实现了产品数据管理、在ARJ21飞机研制中实现了跨地域并行设计、在运-20飞机研制中实现了全三维关联设计及并行协同研制,可谓“一个型号上一个台阶”。
而在我国运输机的研发过程中,除了人才辈出的一飞院,日日夜夜的设计考量,也有对其它飞机的参考,这样也能少走点弯路,但这样的一个过程可没那么愉快.....
中俄之间在2005年,签署的关于中国采购38架飞机的合同,于2008年进入了重新谈判阶段,此前由于一些飞机成本计算问题上的分歧,导致中俄两国间的这项合同并没有得以执行。
当时的报道称,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就涉及中国进口俄罗斯伊尔—76运输机的交易出现了一些分歧,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军事合作已然浮现停滞状态。
中国方面表示,俄罗斯违反了关于出售38架该型运输机合同的一些条款,不过,俄罗斯方面认为这种理由并不成立。
2005年中俄双方签定了该项合同,经过双方协商,中国以较低的价格购买30架伊尔—76MD型运输机和8架伊尔—78型空中加油机。
最初中方提出每架飞机支付1800万美元,俄罗斯方面则提议每架飞机的价格为2200万美元,最终双方经过谈判后决定每架飞机的价格为2000万美元。
伊尔—76MD运输机的最大起飞重量为190吨,最大载重48吨,巡航速度每小时800千米,空降时速度每小时260千米,最远航程7500千米(最大载重时为4400千米),机上乘员7人,配有导航雷达、气象雷达及机载计算机等先进电子设备。
俄罗斯方面认为,在国际运输机市场上,2000万美元这一低价格是前所未有的,相比之下,大约在同一时期,约旦订购了一架改进型伊尔—76运输机,合同标价为每架飞机大约5000万美元。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中俄之间的这一笔交易从一开始就产生了争议,双方之间关于采购伊尔—76型运输机的讨论自2001年就慢慢的开始,到2005年终于签订合同——可时至2008年,还没有交付一架伊尔—76运输机。
就在中俄双方对于飞机的新成本争执不下,导致伊尔—76MD型运输机采购中断之时,有可靠消息人士声称,中俄之间的伊尔—76运输机合同争论近期已经取得一些进展。
该消息人士称,中国已经意识到俄罗斯的真实的情况,并愿意讨论签署一个新合同的可能性。
伊尔—76运输机属于中程运输机,是前苏联伊留申设计局于1974年设计的,北约将其取名为“耿直”。
伊尔—76在俄军中被用作作战支援运输飞机,用于运送步兵和轻装甲部队,能在简单的前线还可执行伞降任务,可空投货物或经妥善包装的军用车辆。
除俄罗斯空军和民航使用数百架伊尔—76运输机外,还有100多架出口到世界上很多国家,如阿尔及利亚、伊朗、英国、叙利亚、印度、捷克、波兰、伊拉克、利比亚、阿富汗、古巴和中国等。
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具有突发性强、作战节奏快、战斗强度高、物资消耗大等特点,所以现代战争除了要求空军要有强大的战斗机、轰炸机群以外,还必须装备足够数量的大型运输机,多种支援保障及特种飞机。
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战斗机出动的架次只占所有飞机总架次的1/3左右,而大型运输机和大型特种飞机的出动架次已经和战斗机的出动架次相当。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可使用的大中型运输机包括运—7、运—8和少量的安—24等。运—7源自安—24,运—8源自安—12。
以当时的技术水平看,这两种机型的载重量、航程都不堪应付快速空投和部队机动的需要。
因此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引进了多达数十架的俄罗斯伊尔—76型运输机,该批伊尔—76交付中国后,实际上主要执行军事任务,如机降运输和伞兵训练等。
伊尔—76是当时唯一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型运输机,而运—8等只能算中小型运输机。
由于尚无法立即仿制伊尔—76,只能依赖进口,但经费的短缺又使得采购量较小,还要减去日常维护、训练、故障的数量,可用的大型运输机严重不足。
因此仿制或研制大型运输机,迫在眉睫,此外,伊尔—76的尺寸、载重量,已经不能完美满足我们的要求,毕竟是几十年前的老设计了,好在十年后咱们出了个运20,完成自主研发大型运输机的阶段目标。
中国航空工业得以持续快速的发展,归功于几代中国航空人的共同努力,中国航空人通过艰苦奋斗,以自己奋斗的足迹,迎来了今天国产飞机的腾飞。
现代航空科学技术是18世纪发轫、20世纪快速兴起的现代科学技术,飞机发明后,人们很快将其实用化。
1909年7月25日,法国人布莱里奥驾驶自行研制的飞机成功飞越了英吉利海峡,轰动了世界。
飞机随后开始被用于执行运输、邮政和旅游业务,飞机的优势得到了慢慢的变多人的认可。
飞机很快也被用于军队作战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作为全新的武器装备,得到了参战国的广泛的使用。
到1918年一战结束时,军用飞机已发展成侦察机、驱逐机、攻击机、舰载机和教练机等多个机种,飞机的速度、航程和载重量逐步的提升,航空工业在战争推动下,迅速扩张起来。
飞机在民用运输市场得到了广泛使用,带来了民用运输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德国容克公司、美国波音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等航空工业公司先后设计研制出了受到市场欢迎的民用运输机,航空商业运输的发展给世界交通运输业带来了革命。
中国现代航空的起源要追溯到20世纪初,早年随父旅居美国的中国人冯如,在美国人莱特驾驶飞机首飞成功后,就立下航空救国的志向。
1909年9月21日,冯如在美国奥克兰的兰尼学院操场,驾驶自己研制的“冯如1号”飞机成功飞上蓝天。
新中国航空工业于1951年创建后,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全力支持,从1951年10月开始,在苏联的援助下,先后在沈阳、哈尔滨、南昌和株洲建立了飞机与发动机修理厂,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战争和人民空军的建设。
从1953年开始,航空工业在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支持下,启动了飞机制造企业与发动机制造企业的建设。
1954年7月3日,新中国生产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在南昌飞机厂飞上蓝天,主席亲自向工厂签发了嘉勉信。
随后,国产歼5战斗机、运5运输机、直5直升机等新中国飞机史上的多个“第一”的机种相续首飞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开始从修理转向了制造,开始自行设计和研制国产飞机是中国航空工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之后,中国航空工业开始切实加强航空科研工作,当年,航空工业提出了“更新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方针,确定以科研经费的30%用于预先研究。
2002年,航空工业在“三个一代”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探索一代”“四个一代”的发展方针,使航空科学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制形成了梯次推进、有序发展的新局面。
歼10、歼20战斗机、直10武装直升机、直20直升机、运20大型运输机、C919大型客机、“翼龙”无人机等一大批新型航空产品正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航空工业持续重视航空科研,鼓励科学技术创新所取得的突出成果。
进入21世纪之后,先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航空工业更加快速地发展,使航空产品在设计、试验、制造和使用的全过程得以优化,减少了型号的研制生产周期,提高了产品质量。
从1978年到2020年的40多年间,中国航空工业持续快速的发展,归功于几代中国航空人的共同努力。
其中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开拓者们,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焕发出了青春,他们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多种飞机型号的设计研制工作中忘我地工作。
正是他们带领着年轻一代攻坚克难,才夺取了航空产品设计研制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3.航空工业一飞院:铸国之重器,担强军使命 《军工文化》2018年第10期102-104
4.军用运输机——对中国大型运输机发展刍议 《航空档案》2007年第5期40-49
文不对题。 一、当时俄对合同售价感觉亏本,但不履行合同的公开说辞是伊尔76制造商已不在俄境内。 二、第一批进口伊尔76,编号4031……